「鑰匙兒童」長大之後的兩難:在孝與不孝之間
- 2019/12/20 -
作者\媽媽經編輯部
最近小編看到了一則詩人與書店老闆的辯論,兩個硬漢在聊自己和父親的關係,兩人長大後都跟父親不親,似乎都有一種「搞不懂父親在幹嘛」的感覺。書店老闆後來成家,在親子之間的溝通卻有點障礙,很直接的承認「有孩子的家庭,對話的是我太太」,這種行為模式是在複製自己的父親嗎?原來,跟他從小就是一名鑰匙兒童有關。
淺談鑰匙兒童
鑰匙兒童一詞,原本指的是二戰期間,父親徵招入伍、母親外出做工,衍生出幼童長期獨留家中的現象。後來,廣泛的被定義為:常常一人回家或在家,缺少家長監督的兒童;鑰匙兒童的父母工作到很晚,孩子年紀還小就拿到家裡的鑰匙,放學後回到家中空無一人。
你以為這只會發生在弱勢家庭嗎?事實卻不然,1984年的紀錄片《拯救我們的兒童,拯救我們的學校》鑰匙兒童有了一個新名字—「白天孤兒」(因為父母可能都深夜才會出現),主要來自中產或上層階級家庭,出生於1960-1980年之間的人,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,孩子竟然越有可能是鑰匙兒童!
在台灣,學校、安親班老師取代父母的角色
那台灣呢?沒錯,現代雙薪家庭普遍,很多父母都要忙著上班,否則哪有足夠的錢養家養小孩?因此也不乏有鑰匙兒童的蹤跡:小一就有家裡鑰匙,放學回到空蕩蕩的家,爸媽預留了一百塊,讓小孩自己買晚餐;睡前把聯絡簿放在客廳桌上,白天出門前收到書包裡;就算是周末還是寒暑假,父母可能因為工作很累,選擇待在家裡休息。
推薦閱讀:老師沒幫學生複習不應該?教育之路,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
圖片來源:住戶公約第一條 劇照
去年,一名網友在論壇上發文「鑰匙兒童長大了」,表示自己的爸媽為了做生意,幾乎沒有陪伴孩子,「我睡著了他們回家了;我出門了他們還睡著」、「小時候基本上算是自己長大的,除了金錢。這也沒什麼,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。」
長大之後,她卻面臨一個兩難。父母不需要在為了生意疲勞奔波,可以天天待在家陪伴彼此了,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。但是,就像「錯的時間預見對的人」,小孩已經長大了,「我需要的不再是你們無時無刻的陪伴,也許我需要自己的時間,自己的空間。但你們不肯給我,總要我好好珍惜相處的時光,朋友不找我出遊了,戀人與我分手了。小時候我總哭泣我和別人不一樣,長大後我還是和別人不一樣。」
錯過的成長歲月,從何彌補?
原PO表示,父母以彌補的心態管控著她,逕自幫孩子決定要念離家近的高中和大學,等到大學畢業了想去外地工作,父母卻不支持,不保留溝通的餘地。最後她說「我愛你們,但我需要自由不代表不珍惜你們,還給我自由,好嗎?當初的鑰匙兒童已經長大了,你們錯過的成長,已回不去了。」
接著,就有兩派說法,一種人認為,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時候選擇忙碌工作,是為了什麼?哪個父母不希望天天陪伴孩子,以後沒機會了不要後悔就好。另一派則支持原PO的作法,認為既然家長教會鑰匙兒童提早獨立、忍受寂寞,卻又在孩子長大以後,反過來要求依賴、陪伴,這不是盡孝,而是干預人生。
推薦閱讀:【大人的電影】玩具總動員4:空巢期媽媽放手了,開啟人生下半場
也許,鑰匙兒童健健康康的長大了,但他們從來沒有機會學習或認知到,如何與父母輕鬆自在的相處,如果這時候父母想要以親情為由,干涉孩子的人生,似乎不夠合情合理?家計固然重要,但是孩子心理的缺口,一旦錯過黃金童年,似乎就變成難以填補的黑洞。父母除了放手讓孩子離巢,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?
回到文章一開始,書店老闆現在也當了一名父親,對於父女的相處之道,他深刻的表示:陪伴(女兒)的時間能多就多吧!總有一天,她就是會離開我身邊,孩子一出生,大人學習的就是做好分離的準備。
文章來源:媽媽經
https://mamaclub.com/learn/%e3%80%8c%e9%91%b0%e5%8c%99%e5%85%92%e7%ab%a5%e3%80%8d%e9%95%b7%e5%a4%a7%e4%b9%8b%e5%be%8c%e7%9a%84%e5%85%a9%e9%9b%a3%ef%bc%9a%e5%9c%a8%e5%ad%9d%e8%88%87%e4%b8%8d%e5%ad%9d%e4%b9%8b%e9%96%93/
粉絲團